【固生堂广州-代喜平主任】老是腹胀、乏力面色差?小心是脾的求救信号

发布者:固生堂中医

2025-07-24

分享到:


中医常说:“脾不好,百病生。”这句话从西医角度理解,也有一定道理。


在我们体内,有一个器官就叫脾脏,它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的功能和中医里脾的功能有一定的重叠。不过要提醒的是,当你总是出现腹胀、乏力、面色差等,不要仅仅当作脾胃差而忽视,因为这可能是脾脏肿大的表面征兆。


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代喜平教授,跟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科普知识。


1

脾脏在身体起着什么作用?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在肋弓下是不能被触及到的,如果能够触及到脾脏下缘即属于脾脏肿大


但需要注意:少数瘦弱的女性和腹壁松弛的人可触及脾脏柔软的边缘。


另外,内脏下垂病人,以及左侧胸腔积液、气胸时横隔下移,可能会使脾脏下垂,这些不属于脾肿大。


临床上判断脾肿大也可以通过B超或CT等手段。B超图像长径超过10~11cm,厚径大于4cm可以认为是脾肿大。CT或MRI显像脾脏长径超过5个肋单元认为是脾肿大。


脾脏具有以下功能:


①造血。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胎后成为淋巴器官。但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


②储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重要的储存库。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


③滤血。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④免疫。脾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边缘区是免疫反应启动的重要部位。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动脉淋巴鞘明显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细胞输出的增多。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白髓淋巴小结和脾索中浆细胞的增多,同时在脾脏输出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增加。


2

脾为什么会肿大?


1.感染性疾病引起脾肿大


1、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巨细胞病毒感染、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回归热等所致。急性感染时脾脏反应性肿大,一般程度较轻、质地较软,轻度压痛,随着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渐恢复至正常。


2、慢性感染性疾病:播散性结核、布鲁氏杆菌病、梅毒、真菌感染、椎体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慢性反复感染,脾脏可持续性肿大,质地偏硬。


3、脾脏的感染:脾脓肿和脾结核性肉芽肿等。为脾脓肿是腹腔化脓性感染、脓血症、伤寒等的少见并发症,有畏寒、发热、腹肌紧张、脾大触痛及波动感,白细胞升高;合并脾周围炎时,脾区可出现摩擦音,需借助超声检查、核素显象等,方能与左膈下脓肿、腹壁脓肿鉴别。


2.充血性脾肿大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门静脉、脾静脉炎症、血栓、癌栓形成。


充血性脾肿大由脾静脉压力增高,脾血回流受阻,脾脏淤血形成,常伴有腹水、脾功能亢进等。


3.异常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脾大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成人Still病、白塞氏病、血清病、Felty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液病所致脾肿大


1、溶血性贫血:见于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有贫血、黄疸、脾大的表现。


2、恶性血液病:①急慢性白血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②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淋巴瘤、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嗜血细胞综合征;④淀粉样变性、类脂质储积病如尼曼-匹克病等。患者多有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骨痛、血细胞异常等表现,常出现巨脾。


5.原发性脾肿瘤


临床少见,良性的错构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脾囊肿、纤维瘤,除脾大外无其他症状。


恶性肿瘤多为淋巴瘤、脾肉瘤、浆细胞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转移癌。以淋巴瘤最为常见。


6.其他如结节病、某些急慢性中毒


因此,有脾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3

中医如何治疗脾脏大?


脾脏肿大在中医属“癥积”“痞块”范畴,中医认为脾肿大与 “肝郁脾虚、痰瘀互结” 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长期情绪不畅(肝郁)、饮食劳倦(脾虚),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于胁下,形成“痞块”(脾肿大)。因此,其调理核心在于:疏肝健脾、化痰祛瘀、调和气血。


在治疗上,中医将根据患者具体证型进行个性化调治:


气滞血瘀型:脾大质硬、胁肋胀痛、舌紫暗有瘀斑。


脾虚湿盛型:脾大伴乏力、腹胀、大便溏稀。


湿热蕴结型:脾大触痛、口苦尿黄、舌苔黄腻。


此外,中医还会综合运用针刺、艾灸、刮痧等外治疗法,进行内外合治。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