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生堂深圳-省级骨伤名医周三保】2个动作,让“筋骨”年轻十年!

发布者:固生堂中医

2024-12-06

分享到:


俗话说:筋长一寸,命长十年!


冬天是养筋壮骨的好时机,但也是筋骨落下大问题最危险的季节,那到底怎么养才好?


我们邀请省级名中医、骨科专家周三保教授为大家介绍一下。


01

筋是气血的通路


中医有十二经筋之说。


筋脉遍布全身,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人体的一切活动依赖于筋的牵引、伸缩


1.筋需要弹性


而上面所提到的“筋长一寸,命长十年!”其实指的不是让身体里的“筋”变长一些,而是指“筋”的弹性


健康的筋脉,如同橡皮筋一样,有一定的弹性,才更利于关节舒展,人体的运动才更利索。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进入老年期,我们的筋的弹性和韧性就会大大减弱,这就是老年人最容易出现筋骨问题的原因。


而若筋脉能保持弹性,那么人体即使到老年,也会相比同龄人更加灵活,发生肩颈腰腿痛或者摔伤、扭伤的问题就大大减少。


2.筋需要气血濡养


《黄帝内经》中提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筋骨是气血的通路,一旦筋骨受损,气血通路受阻,人体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但是筋骨也是需要气血濡养的,若气血虚弱无以濡养,那么筋脉的弹性和韧性也无以为继。


3.肝主筋,肾主骨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肝肾同源。因此在补肝肾最适合的冬季,一定要做好强筋壮骨。



02

3种骨病冬天高发


1.骨折


冬季是骨折的高发季节,因为冬天气温低,路面易结冰,滑倒摔伤的概率大幅增加,其中手腕、髋关节、脊柱等部位骨折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加上冬天心血管疾病高发,容易摔倒后骨折


周三保教授临床中对骨折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骨折不仅仅是把骨头裂开的部分接起来那么简单,最重要是把损伤的筋也要调节好,养好,这样才能让折了的骨骼快速恢复起来。


2.骨关节炎


冬天寒冷刺激会使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无论是新发还是旧患,都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加重。


在这方面,周主任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重要关节部位的保暖,尤其是膝盖。很多年轻女孩,冬天穿裙子,容易招惹风寒,年轻时可能不觉得怎样,等年龄大了,就出现问题了,调治起来也难度更高。


3.颈椎病


办公室一族和低头一族,颈椎长期负荷重,若冬天脖子还受凉,就容易诱发颈椎病。


周教授坦言,如今得颈椎、腰椎问题的人占了骨科临床疾病的大多数,主要原因与人们久坐、不运动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尤其是颈椎病,除了颈椎部位的疼痛外,还可能产生失眠、眩晕、手麻、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心烦气躁等情况。


4.腰椎间盘突出


冬季人们活动减少,因久坐、少运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有发作。


03

冬天养筋3件套


1.站桩


站桩具体步骤:


1. 调节心绪,平心静气;

2.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站立;

3. 双膝微屈,小腹放松,头颈腰椎直立;臀部似坐非坐,背部似靠非靠;

4. 双手自然抬起,置于腹前,手心向上,双肘左右微向外撑;

5. 感受身体的左右重心放于两足之间,前后重心置于脚掌与脚跟之间;

6. 调节呼吸,均匀吸气和呼气,眼睛平视或闭上;

7. 初练时每次5分钟,可跟据自身情况逐渐延长时间,最好能坚持15~30分钟。


站桩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康复方法,对身心的调整,对各类疾病的调节都有很好的作用。


2.拉筋


拉筋,对于筋骨的濡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普通缺乏运动的小白而言,拉筋拉不对,也容易拉伤,所以周教授推荐大家就多练练一个动作就可以了,那就是八段锦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领】:


1.两手掌向上,十指紧扣,翻起,掌心朝天,两臂充分伸展,上臂靠近两耳;


2.力在掌根,不在手指;肩胛内收,用柔力向上撑,使脊柱跟随着向上拔伸,同时踮起脚后跟。


3.做这一式动作时,还需注意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收腹提肛,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4.动作完毕后,手、脚带动身体缓缓下落。


如此循环8次。

1天内早中晚均可做一下。


3.食疗养筋


冬天是藏精的季节,肝肾同源,通过食疗补肝肾的方式来填精是最直接的途径。下面,周教授推荐大家2道有助强筋壮骨的食疗药膳:


巴戟杜仲牛筋汤


【材料】巴戟15克、杜仲15克、牛筋300克。


【用法】

将牛筋斩块,焯水;杜仲巴戟用水浸泡15分钟,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中火煮1小时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强健筋骨。湿热者不宜,脾胃不好可配以牛筋牛骨各半。


大力养筋汤


【材料】牛大力30克,五指毛桃30克,黑豆30克,猪脚300克。


【用法】把猪脚斩件,焯水;牛大力和五指毛桃、黑豆浸泡20分钟,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中火煮1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补肺益肾,强筋壮骨。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